隨后,多個身份的藥監局紛紛在官網轉載了此文。這是否明示著,“抗糖”化妝品這一賽道的“涼涼”?
文章指出,“糖化”是非酶糖基化(NEG)的俗稱,指還原性糖(如葡萄糖)羰基與蛋白質、脂質或核酸等大分子上的游離氨基之間發生的非酶性縮合反應。NEG反應所生成的穩定共價加成物被統稱為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這種物質存在于所有生物體內,是一種具有多種結構和功能性質的有機分子。目前已經在人類的血液、組織和食物中鑒定出20多種不同的AGEs,這種物質會引起皮膚色素沉著,導致膚色暗沉從而加速衰老。
機體血糖濃度是影響AGEs形成的重要內源性因素,血糖濃度的升高會加快糖酵解,最終導致AGEs的生成量增多。此外,長期進食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動物源性食物、油炸類食物,以及吸煙等成為影響人體內AGEs形成的重要外源性因素。
《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2021年版)》收載的原料中,硫胺素HCL(維生素B1)、煙酰胺(維生素B3)、吡哆胺(維生素B6)、維生素C、肌肽、綠原酸、硫辛酸以及姜黃、綠茶、大蒜、洋蔥、甘藍、柑橘類水果、番茄、歐芹、豆類、葡萄等天然產物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抑制AGEs的形成、加速現有AGEs或AGEs交聯物的分解代謝以及阻斷AGEs的生物效應等,成為市場上“抗糖化”化妝品中常見的活性成分。
目前文獻報道中對上述種類原料及活性成分進行抗糖化功效研究大多為體外細胞試驗所得,實驗結果外推至人的可靠性有限,其功效性和安全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尤其是植物提取物原料及其活性成分多為復配,抗糖化僅為其部分功效,無法突出原料成分抗糖化的專屬性。而市場上抗糖化化妝品宣稱的功效與祛斑美白、抗皺等存在重合,也無法體現出抗糖化的獨特性。
其實,影響人們皮膚衰老最主要的原因是紫外線的光老化作用,此外還有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因此“抗糖”化妝品與抗衰老并不完全等同。《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未收載化妝品“抗糖化”的人體功效檢驗方法,目前業內也尚未形成統一的“抗糖化”功效評價標準,原料及化妝品對皮膚表面是否真正具有“抗糖化”功效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相關數據顯示,抗糖概念在幾年前火了起來,較早是日系護膚品POLA、FANCL等品牌的口服用抗糖丸。而自2019年起,抗糖與“抗初老”深度綁定,從口服發展至外服,并開始盛行。
據CBNData發布的《2022美妝消費進階需求洞察》,2021年,小紅書上“抗糖”概念的筆記量增速到達了250%以上。電商平臺上的“抗糖”類產品多達上萬件,產品品類包括了精華、面膜、面霜等,珀萊雅、玉蘭油、修麗可、HFP等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都推出了宣稱“抗糖”的產品。
2025年廣州美博會 9月份廣州美博會 廣州琶洲展館
[展會新聞] 2025-03-25
2025年廣州美博會 秋季廣州美博會 廣州琶洲展館
[展會新聞] 2025-03-25
探索美業新趨勢,海綿微針引領未來
[展會新聞] 2025-03-24
2025年秋季廣州國際美博會(時間、地點、展館)
[展會新聞] 2025-03-24
2025年廣州美博會-廣州9月份美博會(9月4-6日廣州琶洲)
[展會新聞] 2025-03-21